勃朗学堂:民宿国标的“人居文化”如何理解?

国家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等级划分》(GB/T 41648-2022)在7.2.1中明确提出:“建筑装修体现地域特色人居文化”,这是民宿标准中新增加的内容要求,体现出标准对民宿产品特性的深刻理解与对文化要素产品化的专业水平。 今天勃朗民宿酒店设计公司小编为您带来民宿国标的“人居文化”如何理解?

对民宿产品品质的更高要求 

“人居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概念,从宏观层面来讲,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受各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一种居住样态,呈现出不同文明的鲜明特质和显著特征。 

  《韩非子·五蠧》讲:“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 

由此可见,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建筑、烹饪、水利(农业)、制度是文明发展最为重要的标志性要素,而建筑的发明创造位居首位,是文明启动的导因和演进的平台。 

建筑作为文明进程的一种符号, 一方面受不同区域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貌、材料、技术等因素制约,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建筑工艺特色。另一方面受社会制度、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形塑出不同形式的建筑使用样态,构成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最为鲜活的建筑居住文化特色。

 

勃朗专业酒店设计公司


勃朗专业酒店设计公司


因此,民宿国标增加“人居文化”的条款内容意义深远,是对民宿产品品质提出的时代性要求。因为,与城市星级酒店等住宿业态不同,民宿是从土壤里生长出来的一种深度体验性住宿业态,民宿的外观造型、建筑结构、空间组合、流线设计到、空间装修装饰风格、环境氛围营造等是民宿产品鲜明特色的主要内容和符号标识,是民宿所在地独特生活方式展现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民宿产品必须接地气,必须体现所在地“地脉”“文脉”“人脉”的独特内容,从而在建筑环境中呈现出与消费者日常生活构成巨大反差的别样生活形态,从而使消费者在体验中实现“逃离”“反叛”与“平衡”的心理满足。因此,通过建筑外形、调性风格、环境品位折射出独特的空间氛围,营造出一种舒适静谧的居停氛围,给消费者一段美好的消费时光与难忘的体验感受是民宿人居文化需要高度关注的品质内容。

民宿产品生产方式变革的新趋势 

从微观技术层面来看,“人居文化”的概念提出无疑是对民宿产品生产方式提出的一种更为贴近现时代旅游消费体验性需求的创新要求。 

从建筑形制来看,中国南北气候悬殊,东西山陵河海地理条件各不相同,加之各民族、各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念,因而中国传统民居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的地方特性。 

按照刘敦桢教授《中国住宅概说》(1953年)的相关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大致形成了九种类型: 

(1)圆形住宅: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南两面与汉族邻接地区。 

(2)纵长方形住宅:主要位于华北、华中城郊手工业者和农民住宅。 

(3)横长方形住宅:这是中国小型住宅中最基本的型体,数量最多,变化也最大。

(4)曲尺形住宅:这是城市附近和乡村中常见的住宅形式。 

(5)三合院住宅:由横长形住宅两端向前增扩而成,有横三合院、纵三合等变形。

(6)四合院住宅:有2000多年历史,对称性平面和封闭式外观是最重要特征。 

(7)三合院与四合院的混合体住宅:前部四合院与后部三合院联为一体,外部用高墙封闭,是南方城市中常见的一种方式。

(8)环形住宅: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是典型代表。 

(9)窑洞式穴居:与黄土峭壁面成90度向内伸入,同时与地面平行的穴居。 

因地制宜,民宿建筑外观与周边环境协调,与土地、环境有机联系,与历史、地域精神有效对话,民宿建筑才有生命力,才能焕发出人居文化的灿烂魅力。

 

 9912167_vsszan661730417551560.jpg

 

从建筑技术来看,中国传统建筑极为重视与环境的协调融合。如北方冬天寒冷,建筑外墙较厚,重视保温、隔热功能,普遍使用火坑、火墙、火炉、火地的建筑方式,利用热辐射原理,使火坑等中的砖、土及石材吸热后再慢慢放热以长时间维持室内温度。南方炎热,建筑则注重通风及改造室内小气候,通过建筑朝向、结构、平面形式、材料使用等手法调节微空间气候环境。干热地区的藏族民居主要用泥土、块石等大量吸收白天热量,晚上再逐渐释放出来,达到调节室内温度的效果。西双版纳、广东地区等湿热地区因温度高,热辐射强,则采用尽量遮阳,减少墙体以少吸收热量,底层架空以利空气流通等手段调节空间环境。中原和西北地区采用土窑洞的建筑方式,冬暖夏凉,节能效果明显,更适应气候变化和防风沙的需要。 

从装饰工艺来看,中国传统建筑极为重视含蓄优雅的品位塑造。常常采用“寓意”和“兴象”的手法,营造出喜庆、祥和与充满想象的空间格调。 

所谓“寓意”是建立在中国古人“观物取象”基础上的一种抽象思维和表述逻辑。指人们在会观察事物后敏锐地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与特征,形成一种似是而非的“象”。这种“象”,来自于对原始事物的观照,但绝不是对原始事物的被动接受与机械复制,而是基于抓住事物结构性关键点基础上的一次新的构形,是视觉被动接受与思维主动选择、重建的统一。将这种全新的“象”以某种艺术的、抽象的、简洁的方式表述出来,传达更为深层的意义,便是寓意的表达方式。 

所谓“兴象”是诗学的概念,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是通过某种形象化的中介物,表现深层次的意义,创造一种意象,从而起到传递“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章”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中,从建筑到雕塑,从诗词到绘画,寓意和兴象是被最广泛采用的艺术方式和手法,其目的在于通过形象化的方式,创造一种意境,从而更为艺术,更为美好,更为深刻地表达人类对自然、社会的感悟之心。 

因此,在建筑装饰中,中国传统建筑常用蝙蝠、鹿、鱼、鹊、梅等图案寓意福、禄、年年有余等吉祥之意。用梅、兰、竹、菊、岁寒三友等图案隐喻气节、品格、节操等高贵品质。上述种种含蓄的装饰手法不仅符合国人的审美习惯,也确实能给欣赏者提供较大的想象空间和悉心揣摩的余地,形成了建筑的某种调性与品味。 

 

勃朗专业酒店设计公司


勃朗专业酒店设计公司

 

当然,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审美时尚,在追求“物感”审美的现时代,由材质,而不是由繁复的装饰附加物所呈现出流畅的空间、线条、造型、块面与光影更符合“少即是多”的美学需要;视觉冲击后的空间舒适;普通物件背后的故事与内容则更能触发消费者情感按钮,这是民宿空间装饰中需要高度注意到的关键性要素。 

因此,标准中“人居文化”的条款就是要求民宿建筑环境营造时应充分吸取中国传统建筑的精华,寻找、选择、汇集与自身风格一致的,符合“约定俗成”象征含义的建筑语汇,按照现代消费与审美需求予以加工使用,赋予传统符号新的意义,从而达到传递出民宿所想传递的审美意义。同时,民宿更需要顺应不同地区气候、地势等自然环境的需要,与大环境有机融合,创造符合人体工程学和消费行为学的舒适空间功能。 

因为,与城市星级酒店等住宿业态一样,民宿也是以建筑为凭借,在空间与周边资源要素共同构建的环境氛围中实现功能满足与情感传递的综合性住宿业态,这就要求民宿产品必须符合住宿业的相关规范,符合和满足消费者行为舒适度、知觉舒适度的相关需要,建筑是民宿产品的主要内容,“人居文化”的基础和前提是舒适的功能和愉悦的空间感受。

只有围绕一个内容主题的“活性”产品加入,让空间有趣起来,让空间舒适起来,让空间活起来,让空间有效起来,空间才能演绎出“人居文化”。 

标准对民宿建筑“人居文化”的关注是对民宿产品品质要素的特别性描述,更是对民宿产品生产提出的更高要求。



版权声明:新闻咨询栏目是编辑整理全球前沿设计风尚和行业动态作为分享和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   民宿国标 民宿人居文化 民宿酒店设计公司